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告诉你:“穷的本质”是啥(组图)



201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终于缓缓揭晓了。

今年的得主是三个人:阿比吉特·巴纳吉(Abhijit Banerjee)、埃丝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诺奖表彰了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

诺贝尔奖官方表示,2019年经济学奖获得者进行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们应对全球贫困的能力。在短短的二十年中,他们基于实验的新方法改变了发展经济学,如今这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



最年轻经济学奖得主,以及“夫妻档”

诺贝尔经济学奖比其他奖项诞生晚了几十年,从1969年到今天,一共有81人获奖。不但奖项高龄,得主们的年龄也普遍偏高:平均年龄达67岁,其中74位均在50岁以上。

不过,今年的经济学奖就诞生了至今为止该奖项的最年轻得主,并且,是位女性。

生于1972年的法国经济学家洛埃丝特·迪弗洛,今年46岁,是国家经济研究局副研究员,服务于经济分析董事会,是经济和政策研究的发展经济学主管,也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发展经济学教授。显然如今她又多了两个名号:最年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及第二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女性得主。



此前,最年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肯尼斯·约瑟夫·阿罗,1972年他获奖时的年纪是51岁。而第一位女性经济学奖得主则是2009年“中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据公开资料,埃丝特·迪弗洛是过去十年间论文被全世界引用最多的女性经济学家,也是众多重要经济著作的合著者。

奖项的另一位主人公,就是1961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的美国经济学家阿比吉特·巴纳吉,曾就读于印度加尔各答大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及美国哈佛大学。1988年,阿比吉特·巴纳吉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他现在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特基金会国际经济学教授。

而巴纳吉也是继1998年获奖的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后,第二位出生于印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另外,有趣的是,网上也有消息显示巴纳吉和迪弗洛是夫妻档,并且育有一女。

另外,这对夫妻档还是Abdul Latif Jameel(J-PAL)贫困行动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2003年,班纳吉和迪弗洛联合创建了J-PAL。这个实验室的任务是确保扶贫政策的制定基于科学依据,从而减少贫困人口。目前,该实验室是贫困行动创新研究的附属机构,也是金融系统和贫困联合会的成员。

这个奖项故事里的第三个人,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迈克尔·克雷默,现任哈佛大学发展社团盖茨教授。同时他还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麦克阿瑟奖学金以及总统学院奖学金获得者,曾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青年领袖。

克雷默最近的研究调查是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卫生、水和农业情况。他帮助开发了疫苗预先市场承诺计划(AMC),以刺激私人投资于疫苗研究和发展中世界疾病疫苗的分发。


贫穷的本质

相对于之前经济学家们各种各样的跨界研究,因着扶贫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看起来一切都完美对上了号。如今提到巴纳吉和迪弗洛,就一定会提到他们那本经典的著作——《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这本书已经被看成是研究“贫穷”的巅峰之作。据了解,班纳吉和杜弗洛用了15年的时间踏遍了五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最贫穷的地方做调研,才有了这本“大成之作”,从而通过贫穷的人的生活、教育、健康等生活的多个维度来探究贫穷产生的真正原因。

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穷人呢?书中的观点即是,穷人很难脱贫,主要是因为很多慈善组织的做法是建立在误解的基础上的,没有考虑到穷人真正面临的难题。

他们的研究打破了很多人长期以来对于“贫穷”的理解,如果不读这本书,大概很难想明白穷人到底是为什么成为穷人并且无法脱贫的。

首先,穷人面临的真正问题不是吃不饱饭那么简单,而是没有办法获得全面的营养;另外在健康方面,疾病预防工作即使再便宜,穷人也还是不会去做,因为他们只关心生病以后要花多少钱来治;第三,穷人家的孩子不上学不是因为没钱,而是不愿意上学;最后,穷人一般都没有社会保险、退休金、养老金,对他们而言,孩子是养老送终的唯一希望。所以,他们会越穷越生,恶性循环。



经济学奖的小尴尬

不过,这压轴的大奖却在奖台下引发了一些讨论。

相比于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等奖项,经济学奖和和平奖向来争议颇多。尤其很多国内观众们,对这个奖项的颁发还抱有保守的态度。比如今年的诺奖经济学奖一经颁出,网络上的吐槽声就不绝于耳:

“经济学家没有真正使一个人脱贫。”

“实验性做法是学术奖吗,这个奖是给理论派的,不是给实践派的。”

“减贫是科学家的成绩?”

“全球减贫,在实验室减的吗?到底减了多少人?”

“诺奖迷惑行为大赏。”

......

还有显示身份为“经济学者”的大V评价称:“这又是一个偏离经济学的经济学奖。他们研究的是一个现象,而不是理论,而他们的研究方法‘实验’则不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

也有为数不多的网友在大多数的吐槽言论中无力辩道:“经济学术为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二者相辅相成,不是冲突领域。”

对于扶贫,究竟应该倾向于是数学理论还是实践出真知?扶贫到底是不是经济学范畴?都成了这场奖项颁发之后,在这场科学盛宴中谈起最多的话题。其实所谓的“实验性做法”,就意味着诺奖表彰的并不是他们做了多少慈善,扶了多少贫,而是他们通过研究发明的一种方法,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研究模型。

对此,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教授,金融信息工程系副系主任窦尔翔就告诉虎嗅: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科学不一定非要指制度或者技术,但也可以是。同时,评奖具有一定主观性,评上的是千里挑一的,大部分都令人敬佩。没有评上的,就不一定是不好的。这也与评奖的时间、环境要素有关。总之,获得诺奖,往往意味着先进,没有获得的,也不一定不好。

但他也认为,严格意义上来说,扶贫并不属于经济学的范畴。但即使这一点还有待探讨,类似扶贫、助贫的课题却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诺奖名单上了——

2010年,美国经济学家彼得 · 戴蒙德和戴尔 · 莫滕森,和有着英国和塞浦路斯双重国籍的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 · 皮萨里季斯,就用“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理论解释了,为何在存在很多职位空缺的时候,仍有众多人失业。

2015年,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经济学家安格斯 · 迪顿也因为研究消费、贫困和福利获得了该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提供了定量测量家庭福利水平的工具,可以更准确地定义和测量贫困,对更加有效地制定反贫困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只能说不管怎样,世界上已经不缺少贫穷,多些对贫穷真正的关注和理解,总归是好的



漫画解读诺贝尔经济学奖:什么样的扶贫方法真正有用?

有个笑话是这样说的,

一个记者问放羊娃,

“你为啥要放羊?”

他回答道:




请你不要笑。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

地球上还有7亿人像他一样,

在贫困的死循环中挣扎!

他们吃不饱,吃不好,







得了病没钱治,



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文化,

只能干最苦的活儿,

挣最少的钱,

永远生活在最底层。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贫困呢?

你可能觉得,多捐点儿钱,

让孩子们有饭吃,有书读,

将来考大学,找个好工作,

不就解决了吗?



美国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

迈克尔·克雷默和法国经济学家

埃斯特•迪弗洛指出,

这都是想当然,

现实情况哪有这么简单?!

他们将学校分成几组,

开展了随机对照实验,结果发现,

捐书捐钱免费午餐都不管用。

要想消除贫困,提高教育水平,

单靠投入资源还不够,

关键要改变贫困人群的行为逻辑,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结果,这个办法果然很管用!






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贫困人口为什么舍不得吃药?

为什么疫苗免费也不愿意打?

为什么连饭都吃不饱时,

却要买卫星电视和DVD播放机?

为什么没人肯给他们贷款?

这些细节问题,

都是有效扶贫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于是,这三位经济学家,

脱掉皮鞋,脱下白衬衫,

穿上泥靴,戴上草帽,

走入农村,走进田野,

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告诉我们,

贫困的本质是什么呢?

我们应该如何有效扶贫?




为了表彰他们

用科学的方法有效扶贫,

诺奖委员会授予



阿比吉特·班纳吉,

埃斯特•迪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

2019诺贝尔经济学奖!





注:

本次获奖的三位经济学家,确实在扶贫上做出了很大学术贡献。

不过,很多扶贫项目是在政府的帮助下进行的。比如,迪弗洛的项目就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所以,有效的扶贫政策,和政府的投入与执行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从政府的绝对贡献上看,中国的扶贫贡献其实是非常非常厉害的。

例如,文献[2]指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前三十年中,我国人均寿命从35岁提高到68岁。1978年末时,我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2018年末时,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我国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灭绝对贫困,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



参考文献



1. 诺贝尔奖官方资料

2. https://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8/t20190812_1690526.html

3. 秦彬煊, 卞秋实. 脱贫路径的根本反思——评《 贫穷的本质》 一书[J]. 中外企业家, 2014 (5X): 244-244.

4. 张建华, 杨少瑞. 反贫困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新进展[J]. 经济学动态, 2017 (3): 123-135.

推荐阅读